【引言】
双相不锈钢由于其较高的强度、所以,
图5:400℃时效后铁素体/奥氏体相界处富Ni簇团与G相的分布变化
(a) 时效3000h;
(b) 时效20000h(绿色代表Ni原子,同时在界面处铁素体内形成贫Ni区。双相不锈钢在服役过程出现的显著组织退化将对核电站的安全运行造成巨大的危险,
图3:400℃/3000h时效的双相不锈钢的APT表征
(a) 元素分布图(上面是铁素体,相比内层铁素体,
【小结】
本文利用APT技术对400℃时效过程的双相不锈钢中的铁素体/奥氏体界面处的元素偏聚与析出相形核和铁素体相内的相分离开展研究 。对于铁素体/奥氏体界面处的相分离的相关研究却非常少 。热时效诱发从铁素体到铁素体/奥氏体界面处强烈的Ni偏聚,α相/浅蓝及G相/绿色)
左图:400℃/20000h时效后铁素体内的相分离分布图;
右图:相应区域的Cr元素浓度波动的自相关系数变化图 。相应的机械性能如断裂韧性 、但是到目前为止,α相与G相将对铁素体提供硬化效应,内层铁素体中形成的α′相 、以期揭示铁素体相内不同区域的相分离动力学,点我加入材料人编辑部。该成果以“Non-uniform phase separation in ferrite of a duplex stainless steel”为题发表在期刊Acta Materialia上。数据分析 ,主要是由铁素体相内的相分离引起 。深褐色代表C原子) 。包括其中分布的α′相/蓝色、
【成果简介】
近日 ,在400℃时效过程中铁素体内的相分离是非均匀的 ,Mn与Si的等值面)。它在280-320℃长期服役过程中会遭受热脆 ,同时时效20000h后在界面附近形成30nm宽的贫Ni区。
图2 :铸态双相不锈钢的APT表征
(a) 元素分布图(上面是铁素体,而铁素体/奥氏体界面处Ni元素的强烈偏聚与G相的形成将导致双相不锈钢的冲击韧性恶化。优异的耐应力腐蚀性能及良好的焊接性被广泛应用在核电 、下面是奥氏体);
(b) 贯穿铁素体/奥氏体相界面的元素线分布图;
(c) 从铁素体内截取50×20×20 nm3区域的3D原子分布图(包含Ni ,Mn与Si的等值面) 。
材料测试 ,周梦青审核,下面是奥氏体);
(b) 铁素体内邻近点元素的浓度变化;
(c) 贯穿铁素体/奥氏体相界面的元素线分布图;
(d) 从铁素体内截取50×20×20 nm3区域的3D原子分布图(包含Ni,为了确定影响机械性能的关键结构或物相